近几年来,我国钢铁持续供强需弱、市场下行,呈现“高产量、高成本、高库存、低需求、低价格、低效益”的“三高三低”局面,严重不利于钢铁行业有序健康发展。
“持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,推动钢铁产业减量重组”,是今年全国两会《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》报告的2025年重点任务。
自2021年开始,我国有关部门就不断出台钢铁去产能、控产量政策,但成效并不明显。
中国钢产量世界占比超50%。钢铁行业是仅次于煤电行业的第二大空气污染源。
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,我国钢厂多毗邻城市甚至被城市包围。为此,我国将钢铁超低排放作为改善大气质量、减少秋冬季重污染天气的重大环保治理任务和环保国策。
钢企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经中钢协公示后,即被认定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,进而获得重污染天气防控期间免于强制停限产和相关政策优惠,从而形成对未获环保绩效A级企业的竞争优势。
根据中钢协的最新统计,已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的钢企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474.35元,吨钢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218.43元。因此,如果完成超低排放的钢企不能因此获得实惠,势必极大降低盈利能力、竞争力。
展开剩余64%钢铁烧结工序排放的烟气污染物综合占全钢厂总量的70%以上。钢铁超低排放治理关键在于烧结工序。
我国约有2亿吨钢产能对应的烧结机、球团烟气脱硫脱硝采用活性焦脱硫脱硝工艺。
与多数负压运行的烟气净化工艺不同,活性焦工艺为正压运行,易形成无组织排放,环保管控与监管难度大[1]。
另外,活性焦脱硝氨逃逸高,多数超标数倍甚至十数倍,导致烧结活性焦烟囱易呈现肉眼清晰可见的有色烟羽拖尾[2]。
活性焦系统的任何“跑冒滴漏”基本都意味着超标排放,但因环保监管缺失,多数钢厂选择放任不管。特别是随着投运时间的延长和近年来的市场持续疲软,不少钢企亏损严重,维护管理更加跟不上,导致活性焦系统的“跑冒滴漏”愈发严重,不仅徒增环保成本,更无谓产生大量的碳排放(一台中等规格360平烧结机活性焦装置折算年碳排放量逾27万吨)。
烧结活性焦脱硫脱硝装置的“跑冒滴漏”和氨逃逸高问题是该工艺技术的先天缺陷,解决起来得不偿失。
韩国现代制铁的核心钢厂——唐津钢厂的两台550m2、一台650m2共三套大型烧结机活性焦脱硫脱硝装置,长期排放超标、故障频发,投巨资修补都无法有效解决,最终全部拆除并斥资数十亿元人民币更新工艺。这一案例可直接印证我国不少钢铁烧结活性焦脱硫脱硝装置是“负效”大气污染治理设施。
钢铁是以铁矿石为主原料、以烧结矿高炉炼铁为核心的大生产。烧结矿由铁矿石经烧结生成。因此,只要控住烧结生产,就等同于控住钢产量。
依法帮扶钢企实施烧结活性焦脱硫脱硝装置停产更新,可实现对约2亿吨钢产能为期6~8个月的精准环保控产。
我国2016年对约1亿吨“地条钢”去产能,直接推动钢价上涨500元~1000元/吨钢,整个钢铁行业经营状况立刻触底反弹、一派火红。因此,对应规模达2亿吨钢产能的烧结活性焦停产更新半年以上,钢价有望短时间内至少上升500元/吨钢,钢铁全行业对应年增加约4000亿元利润,可完全覆盖全部超低排放改造投资,这势必极大扭转钢铁行业近几年大规模亏损的不利局面,使多数钢企立竿见影焕发生机,迅速提升钢铁全行业对超低排放的重视程度,自觉开展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的高质量更新,进而形成良性循环。
因此,钢铁烧结活性焦脱硫脱硝装置大规模停产更新是“一子落,满盘活”的钢产量调控最优解。
发布于:江西省
